征信记录,是我们每个人的“经济身份证”,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贷款、买房、买车。
然而一些有关征信的谣言也是层出不穷,一不留神就可能被误导,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今天就来为大家揭秘4个最常见、危害最大的征信谣言,帮您守护好宝贵的信用财富。
谣言一
只要还清逾期欠款,征信立刻就能恢复
很多人在逾期还款后,急于修复自己的征信记录,认为只要结清逾期贷款,征信报告就会立刻恢复“清白”。
然而,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。根据现行的征信法规,逾期记录会在征信报告中保留一段时间,不论是否结清了逾期贷款,这条不良记录都会如影随形。
这并非银行或征信中心“刁难”你,而是为了全面、客观地反映一个人过去的信用状况,给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参考。 所以,还清欠款只是修复信用的第一步,之后仍需用良好的信用记录去慢慢覆盖过去的不良记录。
谣言二
逾期信息保留期限缩短,只要3年就删除
有谣言称逾期信息的保留期限缩短至3年,这类消息常被包装成“最新政策”,在朋友圈、短视频平台传播,欺骗广大消费者。
这纯属对法规的误读和捏造。截至目前,《征信业管理条例》第十六条的规定从未更改: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,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;超过5年的,应当予以删除。
大家切记,任何关于征信管理政策的变动,都要以官方消息为准。切勿轻信网络流传的所谓“内部消息”或“新政”。
谣言三
父母失信,会直接影响子女上大学
每年高考前后,这类消息都会换汤不换药地传播一遍,让许多家长焦虑不已。但其实父母失信,通常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报考并被公立大学录取。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主要依据的是考生的分数和体检结果,并没有条款规定要审查学生父母的征信报告。
但是,这个谣言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,对于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(老赖)的家长,法律会限制其高消费行为。这其中就包括禁止其支付高额费用送子女就读私立学校。
谣言四
征信存在所谓的“黑名单”
我们经常能听到“信用黑名单”这个词,听起来非常吓人。但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并没有建立任何相关制度, 所谓的“黑名单”只是民间对不良信用记录的一种夸张说法。征信系统只是在客观的记录我们的信用历史,比如信贷交易、还款行为、贷款逾期等信息,本身并不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或分类。
当然,过多的不良记录确实会降低金融机构对我们的信任度,增加贷款审批、信用卡办理等金融服务的难度。因此,我们要正确理解征信规则,避免被谣言误导,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。
信用社会,信息至关重要。不轻信、不传播谣言,是守护我们自身信用的第一道防线。希望今天的辟谣能帮助您更清晰地认识征信规则,合理规划财务,逐步积累宝贵的信用财富。